如何鉴别“克莱登”大学

19 07 2010年

(按:2001年吴征事件时我已谈到这个问题,看来有必要再重弹一下)

   一夜之间,美国一所大学——西太平洋大学在中国忽然变得十分出名,被许多人称为“克莱登”大学,这个名称出自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在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在欧洲留学,未读学位,回国之前,花三十美元向在美国的一位爱尔兰裔骗子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方鸿渐回国后到三闾大学当教授,惊讶地发现同事中居然也有一位“克莱登”大学的“校友”。这位名叫韩学愈的教授还不慌不忙地告诉他真有“克莱登”这么所大学,而且还是不错的学校。

    西太平洋大学在中国也有很多校友,它的一位校友也坚称这是一所被美国政府认可的很正规的学校,有中国驻美领事馆开具的办学资格证明为证。然而,美国总审计局在2004年发布的报告认为,这是一家靠卖文凭赚钱的皮包大学,美国人称为“文凭制造厂”。其买卖价格如下:学士,$2,295;硕士,$2,395;博士,$2,595。一次性交钱。这所大学有两个分校,夏威夷的那个分校由于多项欺诈行为,在2006年被夏威夷政府消费者保护办公室起诉,被法庭判决解散。加州的那个分校则转让他人,改名加州米拉马大学。

    西太平洋大学的文凭在克莱登大学中算是比较贵的了。有的文凭几百美元就能买到。之所以有“克莱登”的存在,是因为有市场。虽然“克莱登”的文凭在美国的价值也就是一张印刷精致的纸,但在中国的情况则不同,文凭事关工作、职称、晋升、官职,几乎成了生存的必需品,而中国又不允许本国“克莱登”大学的存在(虽然正规大学在中国也卖文凭,那属于另一回事),存在一个“生态空间”,何况洋文凭难辨真假,于是美国的“克莱登”大学便乘虚而入了,有的挂着函授大学或网络大学的招牌遮人耳目,有的则通过中介公司与中国大学甚至名牌大学合作办班,一度办得红红火火。

    但是交钱上这些班的中国学生大部分都不清楚美国的教育体制,不知道这些“美国大学文凭”是不被承认也不该被承认的。美国结社、办教育都完全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办大学发文凭,很容易就能从州政府那里获得营业执照,有了办学许可。那么,如何保证求学者不受骗上当呢?美国社会采用的是“认证”制度。只有被认证的大学才是正规的、可信赖的大学,没有经过认证机构认证的大学就是野鸡大学或“克莱登”,他们可以颁发文凭,但在社会上不被承认,有些州还把使用这种文凭当成犯罪。

    有些在中国招生的美国“克莱登”声称它得到了美国教育部的认证。事实上,美国教育部并不对任何一所大学进行认证,这项工作是由专门的认证机构来做的。同样,在美国,由于结社自由,任何人都可以组建认证机构。那么,又如何保证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呢?这时候美国教育部就派上用场了。它的工作,就是对认证机构进行认证。此外,还有一个民间机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从事这项工作。只有经过美国教育部或CHEA认可的认证机构才是真正的认证机构。这些认证机构也全都是民间的、非赢利性的、独立机构。专门院校(如艺术、音乐院校)由相应的全国性认证机构认证,而普通高校则划分成中部、新英格兰、中北部、西北部、南部、西部六个地区由相应的地区性认证机构认证。要知道哪所高校是否获得了认证,需要知道它位于哪个州,属于哪个地区,然后到那个地区的认证机构的数据库寻找。比如西太平洋大学,据说位于加州,该由西部院校联合会认证,到该认证机构的网站,就检索不到这所学校。中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查搜集了经过认证因而被中国教育部认可的美国大学名单,上面同样没有西太平洋大学。

    其实,要区分正规大学和“克莱登”大学,根据一些常识就可以做初步的判断:正规大学往往建校时间很长(否则早被淘汰),对本校辉煌的历史津津乐道;“克莱登”建校时间都非常短,对本校历史讳莫如深。正规大学在其招生资料和网站都会详细地介绍其教职人员的姓名、教育和学术背景及研究情况,对校内各个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和联系办法也会一一列出;“克莱登”因为是皮包大学,全部工作人员加起来没有几个人,更不会有固定的有学术背景的教职人员,所以这部分就都省略了。正规大学都有课程要求,都要求到校园上必修课;“克莱登”都是没有校园、没有教室的“函授大学”(西太平洋大学简陋到只有一个和校长的儿子开的手机租借店共用的办公室,全部员工只有两名接待员),最多是寄一些材料让学生自学。正规大学多是非赢利机构,著名大学更全都是非赢利机构;“克莱登”则无一例外,全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正规大学对入学都有一定的要求,不会胡乱招生;“克莱登”则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甚至还奖励别人为它拉客户。

2010.7.13

(《新华每日电讯》2010.7.16.)


操作

文章信息

一篇回复 to “如何鉴别“克莱登”大学”

20 07 2010年
方舟子斗犬 (01:33:24) :

昨天的晚报上还在说美国认证机构混乱的事:“认证机构太多,自身资格也可疑”……要是诸位记者们都多看看方老师的博客,了解了识别方法,也就不会“疑”了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